荼见古说,茶之用
2020-01-22 12:30:02 作者:鱼之乐运营 点击:203

荼见:
历尽沧桑终有蕴,岁积月累方有成。酡红醇香,恋不舍。脾胃暧昧,耐人味。不分九等喝亦得,解乏去疲沁人心。一啄一饮,莫非前定。一壶陈普话因果…..

茶,最初是因其具有药用价值进入人类生活的,以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健身或保健的饮料。
《茶经》说茶“为饮最宜”,包含着两重意思:
一是可以防治一些疾病,但有一前提,即必须是“精行俭德之人”,并有一个限量,即“聊四五啜”,还要采摘适时,精工制造,不含杂草,其疗效则因茶的产地而异;
二是可以“荡昏寐”,(见《六之饮》)并把它作为一种精神生活中的“饮料”,这在我国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也可以常常看到。茶传至国外以后,开始也有类似的情况,日本的茶道,更是把饮茶用作促进精神文明的典型。
《茶经》对茶的防治疾病的效能所提出的前提,即饮茶的必须是“精行俭德之人”,也就是指过去所谓的“君子”,这就意味着,不是“精行俭德”的人,饮茶就不能获得应有的效益。这样的提法,从现在来看,显然是错误的。但陆羽之所以这样提,应和《茶经》的写作思想密切相关。
陆羽虽出生贫苦,却以一个僧徒的身份长期在寺院中生活,长大以后,又不间断地学习儒家的著作,并和封建士大夫阶级相往来。因此,把他在这种条件下所形成的思想反映到他的作品上来,这是很自然的。
由此而联系到陆羽在《六之饮》中把人民群众之间根据流行的煮茶方法所煮成的茶,视为“沟渠间弃水”,这可以说,《茶经》作者是以封建士大夫阶级的饮茶习惯来论述茶的饮用价值的。

茶的健身和药用价值,古今中外,论述颇多,近来更有所发展。
在我国古籍中,有许多关于茶可防治疾病的记载,有的甚至说茶可治百病,为“万药之药”(见唐代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),有的说饮茶可以长寿(见宋代钱易《南部新书》),而《茶经》提了6种功用,即可治“热渴”、“凝闷”、“脑疼”、“目涩”、“四肢烦”和“百节不舒”。
至明代,钱椿年撰、顾元庆校的《茶谱》中,除了“止渴”、“明目”、“除烦”、与《茶经》所提的类似外,又加上了“消食”、“除痰”、“少睡”、“利水道”、“益思”、“去腻”等6种,这样,仅《茶经》和《茶谱》两书就一共列出了12种效能。此外,在其他古籍中,还提出“轻身”或“令人瘦”、“去人脂”(见《神农本草经》、《本草拾遗》及宋代赵希鹄《调燮类编》),“醒酒”或“解酒食毒”(见《广雅》及《本草纲目》),除“瘘疮”(见《本草纲目》),治“伤暑”(见宋代陈承《别说》),“能诵无忘”即增强记忆力(见南朝梁代任昉《述异记》)等等效能。
茶的这些防治疾病的效能,古人都是从实践中得到的。我国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名著《本草纲目》中还论述了茶的药理,他说:
“茶苦而寒,阴中之阴,沉也,降也,最能降火。火为百病,火降则上清矣。然火有五火,有虚实。若少壮胃健之人,心肺脾胃之火多盛,故与茶相宜。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,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,又兼解酒食之毒,使人神思闓(通恺,欢乐的意思)爽,不昏不睡,此茶之功也。”
《本草纲目》又引述前人和李时珍本人的见解,在“主治”项下,综合茶的功效共有七条:
“瘘疮,利小便,去痰热,止渴,令人少睡,有力、悦志。”(引自《神农食经》)
“下气消食、作饮,加茱萸、葱、姜良。”(引苏恭语)
“破热气,除瘴气,利大小肠。”(引陈藏器语)
“清头目,治中风昏愦,多睡不醒。”(引王好古语)
“治伤暑,合醋治泄痢,甚效。”(引陈承语)
“炒煎饮,治热毒赤白痢;同芎藭、葱白煎饮,止头痛。”(引吴瑞语)
“煎浓,吐风热痰涎”(李时珍语)
此外,在“发明”项下,还引用苏轼的话,说:“饮食后浓茶漱口,既去烦腻,而脾胃不和,且苦能坚齿消蠹。”

《本草纲目》论饮茶的利害,比前人有较大进步,主要表现在:①用中医的辩证论治的原理说明了药理;②引用了前人的论点,利害并述;③加上了“煎浓”、“炒煎”、和“温饮”、“热饮”等煎饮方法。《本草纲目》还提出“嗜茶成癖者,时时咀啜不止”,也会导致疾病。当然,过量地,特别是晚间或睡眠以前饮茶,对睡眠是有妨害的。空腹饮浓茶,以及饮过浓的茶,更使人有不舒服的感觉。但这是饮茶时间、数量的掌握问题,也是由于人的年龄、体质不同,对此能否适应的问题,而不是茶的药物作用问题。
在如今,在利用科学技术对茶进行研究中,茶的一些成分及其相关的药理功能也得到了论证。但茶不是万应灵药,主要是一种健身或保健的饮料。饮料用以解渴,这就是一般饮料的主要作用。
请添加传茶网-莉娜微信加入微信群,
微信: 9314344添加传茶网-莉娜个人微信,长期游历于全国大茶区茶山,卖茶、喝茶、也交茶友!

识别二维码添加莉娜微信 茶行业沉淀十五年
想了解更多茶叶、普洱茶、单株知识
她会告诉你
▼

深度交流
加
莉娜微信
9314344

